第二百七十九章:屈原死前--儒、道之争-《六朝汉臣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此子,我谷梁可纳之!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司匡没有闲工夫看其他人,此时注意力皆放在刘安身上。

    杂家大成,意味着百家之学大成,一切融会贯通。

    即便淮南小山不在,淮南王失去了左膀右臂,但其本身战斗力,也不容小觑。

    对付杂家大成者,唯有用其他大成之人的能力!

    要说谁能撼动《淮南鸿烈》的地位,莫过于一百年后,楚地那位刘室宗亲编纂的《别录》!

    为撰此书,作者整理编订大汉未央宫天禄阁内收藏图书六百零三家,计一万三千二百一十九卷,将之划分为六大部类、三十八种,类之前有类序,部之后有部序,正式开创中国目录学!

    趁编写《别录》之机,这位作者没有闲着,顺手领着人修订、校正另外两部书:《楚辞》、《战国策》,又给他儿子留下充足的资料,协助《山海经》成书。

    此人正是刘安之后,西汉最后一位文坛顶峰,人形百度百科

    --刘向!

    司匡微微一顿,不卑不亢,起身,先声夺人,抢夺先机:

    “听闻大王于建元二年,献书之际,得陛下作文之诏令,为屈原文章作书。大王早上受诏,日食时就献上《离骚传》。愚以为,今日之战,以屈原为始如此?”

    “屈原乃我楚地之人,以之为始,倒也说得过去!”刘安拍拍手。

    “大王片刻成书,对屈原之《离骚》应甚是了解。敢问,其他作品,了解多少?”

    “比汝吃的饭还要多!”刘安觉得腰酸,重新坐下,锤了锤,仰着头道:“屈子之文,吾尽通读之,令吾感触颇深者,莫过于那一句‘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我衣;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我足’啦!”

    司匡亦重新坐下,双手交叉,笑道:

    “若吾没记错,这句话出自屈原所做《渔父》吧?”

    “是极!本王在淮南,闲来无事,便至江畔垂钓,因而《渔父》带来之感触,颇为深刻。”

    “这么说,大王对儒、道争锋也有一定的见解了?”

    司匡嘴角上扬,话锋忽然一转,发动第一波攻势!

    “儒、道争锋”四个字,让在场者纷纷愕然,皆抬起头,目光落在了两个人身上。

    在建元六年、元光元年这一年间分别率领儒道进行争锋的两大领袖--董仲舒、韩安国。

    虽被诸多目光注视,韩安国仅仅与董仲舒对视一眼,轻微一笑,又继续喝酒。

    不过他的耳朵却竖起来,继续倾听两位大成者的争论。
    第(2/3)页